跳至內容

評論| 宋承恩:大選前的《反滲透法》,藍綠紅交織的棋局

在認同的分歧與政治的現實下,《反渗透法》在討論什麼?

宋承恩:大選前的《反滲透法》,藍綠紅交織的棋局
2019年12月31日,反滲透法三讀期間,國民黨的立委坐在議會中央抗議。

2019年12月31日,趕在大選前國會最後會期的最後一天,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 《反滲透法》,在選舉、罷免、公投、競選活動、遊說、政治獻金、合法集會遊行等民主政治參與的核心領域,規制受「境外敵對勢力」的滲透行為,並採取「禁止制」,以特別法的方式,對受規制的滲透行為施以刑罰。

本文將試描繪《反滲透法》立法歷程所呈現的圖像,是反對的泛藍陣營未能清楚認知台灣的安全威脅,而民進黨陣營因為觀念的混淆未能選擇適切的回應,加上國家認同的根本性分歧,給了紅色陣營操弄的空間。但在討論更廣議題之前,讓我們先做一些法條釋義的基本工夫。

「境外敵對勢力」針對中國

簡言之,民進黨團提出的《反滲透法》版本所定義的「敵對性」,來自戰爭狀態、武裝對峙、與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之脅迫。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