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新疆模式:「制度自信」的苦澀註腳,與歐亞大陸的灰暗現實

新疆的「再教育」說明了中國道路的內在尷尬,但也折射着歐亞世界的複雜。

新疆模式:「制度自信」的苦澀註腳,與歐亞大陸的灰暗現實
2019年6月5日,新疆,維吾爾族男子在參加開齋節的祈禱後走過地下通道的出口。

【編者按】12月3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加強版的《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該立法宣稱目的為「譴責對新疆的突厥穆斯林的大規模人權侵犯,呼籲終止濫捕,酷刑和對中國內外這些群體的騷擾」。隨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譴責該法案「蓄意詆譭中國新疆的人權狀況,大肆抹黑中國去極端化和打擊恐怖主義的努力,惡意攻擊中國政府治疆政策,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干涉中國內政。」,表示「強烈憤慨、堅決反對」。隨後不久的12月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雪克來提·扎克爾在國務院新聞辦的記者會上抨擊該法案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並表示參加「三學一去」的教培學員「已全部結業」。幾乎同一時間,官方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放出關於新疆反恐的英文紀錄片,為官方的政策辯護。而就在此前的11月中旬,多家西方媒體根據得到的爆料公佈了一批據稱為內部文件的資料,揭示了新疆「在教育營」的不少細節。隨後不久,土耳其裔德國球星奧斯爾(Özil)在推特上貼出藍底星月旗,發布一條土耳其文的詩,指責穆斯林世界不關注維吾爾人,呼籲「幫助我們東突厥斯坦的兄弟姐妹」,隨後引發中國內地不少網民聲討和更多的爭論。

2009年之後,新疆從未像如今這樣引發激烈的爭論與注目。在「七五」事件十週年時,《端傳媒》曾刊出文章,討論「開明」與「強硬」兩條「治疆路線」之間的脈絡,分析從「多元帝國」到「民族國家」的路線如何帶來了「再教育營」的政策。在此之後,新疆問題的國家討論繼續升溫,它牽扯到哪些國際議題?如何理解「維吾爾問題」和「中國穆斯林問題」之間的差異?「再教育營」又凸顯了當今中國的什麼深層問題?《端傳媒》將刊出系列文章,從以期幫助讀者進一步深入相關話題。第一篇是對《維吾爾人: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的書介,梳理了2000年前後,在「民族團結」背後的維吾爾民族主義湧動。本文是第二篇,討論「再教育營」的國際政治維度。之後的第三篇,則關於「維吾爾問題」和「穆斯林身份」之間複雜又一直被錯誤解讀的關係。

12月20日,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有社會組織發起了一場「支持東土耳其斯坦」的遊行。數千人頭戴畫有星月標誌的藍色面具,面具的嘴巴處貼着中國國旗的貼紙,象徵着中國鎮壓維吾爾人,不讓他們發聲。前排的人群舉着「無聲的尖叫」(sessiz çiğlık)的標語,後排揮動着藍底星月旗——維吾爾民族主義者主張的「東土耳其斯坦」旗幟。

這場遊行的新聞迅速被各大媒體轉發。和之前土耳其裔德國球星奧斯爾(Özil)的推特一樣,這場遊行被看作是國際社會——尤其是穆斯林社會「聲援新疆維吾爾穆斯林」,批評中國犯下人權問題的直接行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