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球中國的幽靈》:在非洲的中國國家資本,有何特別之處?

李靜君的新研究顯示,中國國家資本既沒有更「殖民主義」,也沒有比體系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進步」。

《全球中國的幽靈》:在非洲的中國國家資本,有何特別之處?
贊比亞的銅礦工人。

【編者按】本文原載 《二十一世紀》2019年8月號,《端傳媒》受權轉載,有節略。

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迅速擴大。而在中國對外非金融直接投資的存量中,有超過一半是國有企業佔據的。餘下的非國有企業中,也有許多是國家參股的股份制企業。由此而來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國家資本是一種跟其他投資海外的跨國私人資本不同的資本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系的李靜君教授在其新著《全球中國的幽靈:非洲的政治、勞工和外國投資》中,從「積累邏輯」、「生產政體」、「管理氣質」這三個面向入手,闡述了投資非洲的中國國家資本與大多數跨國私人資本的不同。儘管對「國家」的性質和作用有所浪漫化,但這部著作還是做出了不俗的理論貢獻,它充分揭示了「資本的多樣性」:不同資本的行為、決策因不同的積累邏輯、社會壓力而不同,其關鍵在於,不同類型的資本帶來了不同的社會鬥爭的空間。此外,它提出了「充滿事變的全球中國」這一方法論概念,並進一步發展了「拓展案例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