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斯坦福大學社會學教授魏昂德的著作《脫軌的革命: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中文版的部分章節內容。本書以社會結構關係為主線,敘述1949-1976年間毛澤東革命政權的興衰。魏昂德多年來致力研究1978年之前中國社會的政治制度與群眾運動。本書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端傳媒獲出版社授權轉載,以饕讀者。
長久以來,無論是在中國國內還是國外,毛澤東都被譽為大膽而又標新立異的思想家,拓展了馬克思列寧思想,脫離了蘇聯教條,為解決共產主義革命不可避免地轉為精英統治的機械官僚獨裁問題而提出了非比尋常的解決方案。掌權時候的毛澤東肯定可以被稱為大膽,甚至是魯莽的。1960年代他發動的打破當權派的運動肯定是對於蘇聯教條和實踐的一種巨大脫離,這似乎表明他思想的靈活性與創新性,將他排除在了蘇聯社會主義主流之外。
但是,如果將毛澤東的行為和產生的後果視為一位大膽創新的領導人所帶來的產物,那麼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相反,這樣一種說法強調了毛澤東思想的狹隘限制,反映了毛澤東的死板與教條主義,執拗於守舊和落後思想,不願意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學習和適應變化。他的核心觀點受他1930年代在延安時所吸收的一系列簡單觀點所影響。最為重要的觀點可以在斯大林主編的共產黨歷史書《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中找到,此書使毛澤東對於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有了更為清晰的觀點。這些教條與毛澤東1920年代所擁有的早期觀點相契合,這些觀點包括在革命性的社會變革中有必要進行暴力鬥爭,需要建立統一而又擁有武裝力量的共產黨來領導群眾。這些觀點在內戰這樣殘酷的考驗下得以加強,1940年代末動員全民在對抗國民黨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場似乎不可能實現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