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盧一威:政權與民粹面前,「大學管治」在何處?

當面對嚴重社會分岐,各方都希望自主的大學站在自己這一邊,卻很少人想到學術自由將被這選邊站隊的要求所蠶食。

盧一威:政權與民粹面前,「大學管治」在何處?
2019年9月2日,中文大學百萬大道,大專學界舉辦罷課集會。

【編者按】:本文為「SHKS」(Society for Hong Kong Studies)獨家為《端傳媒》供稿。SHKS成立於2017年,是由全球21個國家、250多位學者組成的多學科、多院校合作的獨立研究組織,協會關注香港本地、香港與中國及亞洲的關係,涉足領域包括政治、歷史、社會及文化研究等,主要目標是促成本地與國際、學者與學子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並鼓勵概念、理論及研究方法上的創新。SHKS每月在《端傳媒》上刊出新近的研究成果。

香港正值多事之秋,由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所引發的社會運動方興未艾。由於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不同大專院校的學生都要求與校長對話,並要求他們的校長對社會及政治事件表態。儘管各位校長有不同回應,唯他們大都避免作明確的態度表達。中文大學(中大)段崇智校長在其中一次與學生的對話會中曾指出,大學校園與政治無關,大學是做學問和學術的地方,並非政治角力場所。由於中大設有政治與行政學系,故有學生駁斥指,如果校園與政治真的無關,那麼中大可以乾脆關了該系。

那麼,究竟如何看待政治與大學的關係?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可以從政策和管治兩個方面回答。

2019年11月18日,下午1點左右,理工大學,示威者翻越鐵絲網想要離開,但失敗退回校內。
2019年11月18日,下午1點左右,理工大學,示威者翻越鐵絲網想要離開,但失敗退回校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