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港十年:一位「中間派」港漂的自述

香港社會在這次運動中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我們港漂其實沒有機會參與進去。我們不是持份者,以後大和解中,就失去了講話的份。

香港十年:一位「中間派」港漂的自述
2019年10月1日國慶日,港島有遊行。

【編者按】反修例運動在本週,進入了一個危急時刻。幾起傷人事件引起輿論譁然的同時,來自中大的「戰事」,直接導致香港幾所大學提前結束本學期課程或改為網上授課。這一事件引起的內地生撤離風波,再次將港漂群體拋進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過去幾個月,這一群體時常失語,偶爾被針對,多次被利用,最近則陷入了恐慌之中。在媒體的報導裏,他們有人將香港視作「戰區」,每到週末就乘坐第一趟回深圳的大巴,逃離瀰漫催淚煙霧的街道;也有人因為支持或僅僅同情香港運動,在內地網絡上被人肉和舉報。其實說到底,只是因為這個複雜的群體,並不能被任何個例所代表。

這篇文章的口述者,已來港十年有餘,2008年到香港時,「奧運剛剛結束,一片大好,大家歡天喜地」;再往後,她卻發現香港和內地的分離,「是一步一步加深的」。2014年佔領中環時期,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覺得「有段時間車很少,空氣都新鮮了」;這一次,她卻說「因為反修例運動,才對香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於未來,她是悲觀的,因為「中國失去了整整一代香港年輕人」,也很遺憾,作為港漂無法發聲,「沒有和他們經歷這段事情,對以後香港社會的形成,沒有發言權」。

通過採訪,本文試圖完整地呈現一位「對香港抱著好感」的港漂,對這個社會和它正在經歷掙扎的理解、同情、反思。至於她的聲音有多重要,是否「中立」,或有多少代表性,則留待讀者去判斷。

我2008年本科畢業,來到香港讀碩士。當時申請的時候已經很晚了,沒有做太多預備,申到學校就來了,所以到了這裡都不太了解這座城市的情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