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早上,當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在主席台上宣佈休會之後,特首林鄭月娥即時離開了立法會的會議室,立法會內的泛民主派議員也隨即見記者。泛民主派的召集人陳淑莊議員說林鄭月娥「有乜資格」(有什麼資格)在這個會議室宣讀施政報告;有議員說這次是「把林鄭月娥驅逐出立法會」。從憲政角度來說,這樣的說法顯然不算合理,因為無論林鄭月娥的表現如何難以令人滿意,在制度上她仍然是唯一被確認為特首的人。隨後建制派議員見記者的時候,就說出了這一點,認為特首在立法會的議事廳宣讀她的施政報告,是香港憲政秩序的一部份。
當然,這一種講法只是從制度結構上去評論,如果把政治行為視作整個社會在權力秩序上的互動的話,今天誰又可以否認林鄭月娥已經差不多完全失去了作為特首應有的公信力及政治認受性?而她的繼續被確認擁有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的政治地位,可能正好反過來說明了香港制度的結構性問題。所以那些要倚靠吸取選票才能保得住立法會議席的泛民主派議員,也要繼續赤膊上陣,而且去得更盡:
在林鄭月娥宣讀她的演辭的時候,有議員用投影機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這個口號投射到講壇及林鄭月娥身上,他們還叫口號,又把暴力對抗過程中示威者的呼救及呼喊聲廣播出來。他們用這種被建制派議員批評為「非常危險的暴力手段」,來突出這個制度的破產——施政報告第一次破天荒地未能在立法會的議事廳中宣讀。林鄭月娥隨後要用視像方式宣讀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