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政治危機之下,大灣區何去何從?五問粵港澳大灣區計畫

修例風波引起的政治債務,已拖累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大灣區國家戰略發展項目。

政治危機之下,大灣區何去何從?五問粵港澳大灣區計畫
2019年10月1日,天星小輪即將抵達中環碼頭。

編按:反修例運動爆發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原是林鄭月娥政府主力推動的政策。當香港保安局在2月初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時,林鄭月娥正與廣東省和澳門政府籌備《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公布大灣區對香港的重要性。然而,修例爭議迅速冒起,釀成史無前例的管治危機,過去數月,香港政府工作幾乎停頓,亦少有提及大灣區規劃。當下修例風波仍未平息,政府將於10月16日公布《施政報告》,預期仍會提出大灣區相關政策。到底大灣區規劃所為何事?修例風波風波如何影響大灣區的發展?去了大灣區發展的香港青年又有哪些故事?端傳媒策劃大灣區專題,探討大灣區對香港的影響以及香港青年北上創業的故事,在風雨飄搖的格局下,一窺香港問題背後的國家規劃,國家規劃之下的個人選擇。

兩年前的7月1日,林鄭月娥剛就任香港特首,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簽訂《大灣區框架協議》,標誌著發展大灣區成為林鄭政府的重點政治任務。兩年過後,修例風波引起的政治債務已拖累大灣區這一國家大計。然而,大灣區始終是官方所稱的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發展項目,中港政府仍將繼續推動大灣區的規劃。根據路透社9月3日流出的閉門錄音,林鄭月娥跟城中商界菁英表示,「等到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國家會援助,可能會有一些積極的措施,特別是在大灣區。所以我們的大灣區工作實際上並無停止。」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國家主導的地理空間概念,目標將涵蓋接近7000萬人口、生產總值達1.51萬億美元(生產總值加起來排名所有國家的第13位)的珠三角九市和港澳特區視作一體。面對包山包海的大灣區規劃,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究竟最初,中央為何推出大灣區規劃,香港被安排了怎樣的角色?這和過往的中港規劃有何不同,又怎樣開啟了「小組治港」的模式?當下的政治形勢和中美關係如何影響大灣區規劃,將產生什麼困難?端傳媒為大家梳理政策文件、官方發言和各個研究報告,考察大灣區與香港的關係,嘗試回答五個關鍵的問題。

大灣區建基於怎樣的中港規劃之上?他跟以往的中港規劃有何不同,又怎樣開啟了「小組治港」的模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