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香港因為《逃犯條例》衍生風波,烽煙四起,社會上對應如何看待這場社會運動 ,卻是南轅北轍 ,各走極端。特首林鄭月娥在8月份出席跨部門記者會時,評論近期示威者的「攬炒論」,她表示經濟狀況對所有香港人都很重要,除非有小部分人不介意破壞香港經濟,這些人對社會「無建樹」,所以他們以暴力和阻礙行為作抗爭手段,其做法「真正破壞經濟影響民生」。(註1)
後來林鄭於臉書發帖,稱其言論被演繹成示威人士都是對社會沒有建樹的人,「只係一個誤會」。她又指香港你我都有份:「We all have a stake in Hong Kong!」
不知道林鄭所言是否說漏了嘴(Freudian Slip), 但是如果追溯建制一方一直以來對青年社運的詮釋,卻是一脈相承的符合所謂「廢青論 」,意指參加社運的都是一事無成的頹廢青年。在香港現在的政治光譜中,我自問是「和理非」與「左膠」, 對現在雙方的武力不斷升級,只能覺得痛心疾首。但我一直覺得這套「廢青論」大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