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諾貝爾和平獎引起的爭議不少——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美國總統奧巴馬(歐巴馬),但其任上美國對外戰爭一日未停;2007年,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因倡導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獲獎,卻被曝出豪宅耗電量超出美國普通家庭的21倍。今年10月12日,和平獎頒給埃塞俄比亞(衣索比亞)總理阿比・阿哈邁德博士(Abiy Ahmed)。
這一次,頒獎詞本身便有些模稜兩可。該獎項是為了表彰這位非洲大國的新總理「為了和平和國際合作所付出的努力,特別是他在解決與鄰國厄立特里亞(厄利垂亞)的邊界衝突上的決定性舉措」。不過,諾貝爾頒獎委員會話鋒一轉,在頒獎詞的倒數第二段指出:「最近,舊有的族群的爭端再次抬頭,國際觀察者也看到有三百萬的埃塞俄比亞人流離失所,另有百萬的難民和尋求避難的人們從鄰國湧入。阿比・阿哈邁德博士作為總理,已經為提倡和解、團結和社會公正付出努力,但他仍面臨諸多挑戰…… 無疑許多人認為本年度的諾貝爾獎頒發過早;但諾貝爾委員會認為阿比阿哈邁德的努力是值得認可和鼓勵的。」
按照中國人的說法,「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一個萬眾矚目的獎項,頒發的理由不是言之鑿鑿的成就,而是帶有「鼓勵」的性質,自然不免引發爭論。但若追溯諾貝爾設立和平獎的初衷,是為了「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那麼這位埃塞俄比亞政治新星倒是名至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