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伊朗伊斯兰革命40年(三):改革已死?后革命时代的宗教与政治

保守派并非不玩民主游戏,为了跟上改革派,他们也开了许多选举支票。一直在改变议题和言论⋯⋯

伊朗伊斯兰革命40年(三):改革已死?后革命时代的宗教与政治
1988年4月8日,伊朗首都德黑兰北部,霍梅尼在所属选区为议会选举投票。

点击此处阅读本系列上一篇

距离 1979 年霍梅尼返国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已经40年。伊朗从一个世俗专制政权转变成伊斯兰挂帅的共和国,彻底改变了伊朗社会。40 年后的今天,伊斯兰共和国仍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威权,却有一定程度民主、国际孤立,却在区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政府宗教化,人民却相当世俗。

伊斯兰革命冲击了地缘政治。革命前,伊朗巴列维王朝是美国在区域最重要的盟友,伊朗从美国购买大量武器,在 1973 年赎罪日战争期间也拒绝加入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石油禁运。这一切在革命之后起了 180 度的转变,伊朗至此成了在该区域最为敌视美国的国家,也彻底改变了中东政治格局,并且在过去 40 年与美国不断博弈。在冷战框架中被视为西方阵营的一大挫败,伊朗则认为自己成功扳倒帝国主义的当地代理人。值得注意的是,革命后伊朗并没有因此加入共产阵营,而是更靠近不结盟运动的路线。

伊朗革命本身就旨在完全推翻国王并重新建立新的制度。早在革命前就有许多思想派别与意识型态,从共产主义到伊斯兰主义,而不同阶层或群体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偏好,大学青年、巴扎商人、知识分子、中下阶层等,而这些组合形成了伊朗社会以及其革命多元复杂的面貌。正是因为多种思想的互相竞争,伊斯兰共和国最终以霍梅尼的什叶法基赫理论加上西方共和主义之姿呈现出来,这些竞争在今天仍然持续。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