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专访史文:《中国不是敌人》反对特朗普“零和”政策,但并不意味着支持中国

“我不同意中国政府试图让这封信看起来支持中国的做法,或者暗示这封信支持中国的努力……公开信并没有半点这样的意思。”

专访史文:《中国不是敌人》反对特朗普“零和”政策,但并不意味着支持中国
2013年5月27日,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尼隆和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会议。

7月3日,一封名为《中国不是敌人》(China is not an enemy)的公开信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五名联署发起人都是美国的中国研究领域领军人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傅泰林(M. Taylor Fravel)、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Stapleton Roy)、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 Swaine)、前美国国务院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和前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公开信批评特朗普政府现行的对华强硬政策,认为这样的政策过于强调“零和冲突”,实际上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这封公开信在华盛顿、乃至美国内外都激起了广泛讨论,不出数日,年轻一代中国事务学者潘文(John Pomfret)同样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回应,批评公开信对华态度太过温和。而军方和情报领域色彩鲜明的“鹰派”人士,也在网络上联署公开信——“Stay the Course on China”,鼓励特朗普政府坚持现行强硬对华政策。

在五名发起人当中,史文更多地关注亚太安全议题,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里,作为前兰德公司高级政策分析师、现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他出版了十多部有关中国与亚太安全政策的专著。近年来,史文曾多次发表对台湾、南海主权争端等问题的看法。一方面,他的主张无疑是从美国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的;另一方面,他的主张大多体现出一种温和、理性的倾向,试图避免加剧美中在亚太地区的进一步对抗。

例如2011年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三边关系面临严峻挑战时,史文认为美国应该在台湾问题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充当两岸关系缓和的中间人;在2015年南海问题聚焦舆论关注的时候,史文建议美国应在南海问题上缓和地区紧张局势,消除战略误解,增强各争端方的互信,同时积极推动与盟友国家的合作以达到南海地区非军事化的目的。他对亚太安全事务的历来观点,也可以在此次公开信中见到一些影子。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