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笔者曾在〈中国国民党,在台湾还有未来吗?〉一文中谈及对国民党由于失去资源,可能将走向“中央权威弱化、诸侯山头兴起….各凭本事招兵买马,朝民进党扁平式组织灵活的运作方向迈进”的态势。在当时,韩国瑜尚在国民党主席选举中孤军奋战,更无人预见席卷全台的“韩流”兴起。
时隔不过两年,台湾政局急遽变化。韩国瑜翻转了高雄与蓝绿板块,更翻转了台湾政坛地景的议题轴线:从台北转移到高雄、从统独认同的民族主义之争转移到柴米油盐的民生产业之辩、从专家菁英转移到接地气的市井小民。这场台湾政坛的“新南向”风暴先是让朱立伦几乎被边缘化,继而逼退了王金平。国民党内原本飘移四散的政治岛屿逐渐凝聚成两大权力板块:“菁英蓝” vs. “草根蓝”。
过往论者多喜好以“省籍”作为区分国民党内权力斗争站队的辨识符码,然而,“黄复兴对决本土派”的二元分析架构早已失去解释力,既无法适用在党内80年代后成长的“解严世代”,也无法在中生代立委们的经历中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