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本文是作者應神戶大學王柯教授之邀,於日本中國現代史研究會2019年總會(2019年3月於大阪)上所發表的主旨講演。在「端傳媒」厚愛予以刊發之際,作者首先要表達對於王柯教授的感謝:是他對於當前西方(包括日本)人文社會研究中價值缺失狀態的關切,促發了作者就此進行反省和批評。石井知章、倉田徹、阿古智子、水羽信男等各位教授的評論,也讓作者受益匪淺,在此一併致謝。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中文世界,面向大眾,發表這樣一篇本來是面對西方人文社會研究專家所提交的文章,不免會有嚴重的「錯位」之感。這是因為:一則,不可能要求中文讀者具備對於西方人文社會研究的歷史和總體狀況的某種把握;二則,就人文社會研究的方法論和現狀而言,在「中國時間」和「世界時間」之間,存在錯綜的交叉和落差。簡單地說,中國的人文社會研究,尚未普遍採行「價值中立」的研究方法,與韋伯時代所面臨的問題甚為類似;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深度捲入全球資本主義,因此到處呈現出全球資本主義的精神症狀,其中之一就是人文社會研究中嚴重的「價值缺失」。這樣兩重問題疊加,似乎也正是中國當今時代錯位、現代和後現代雙重挑戰疊加的一種認識論反映。本文第三部分對此試圖加以論述,但未能充分展開;這裏加此一段按語,勉作彌補。
人文社會研究(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與價值關懷應該具有什麼樣的關係?近代以來,尤其是自德國社會科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以來,形成了強調價值中立(value free, or value neutrality)的方法論傳統。這對於過去整整一個世紀直到今天、以歐美為主流、此後擴及全世界的人文社會研究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一個最為重要的影響,在於人文社會研究遵循這種方法論而逐步走向所謂「科學化」,即以發現關於人和社會的客觀事實為出發點,採取不為研究者本身所持有的價值判斷所影響的基本取態,致力於認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周邊人文社會世界的運行規律。與此同時,價值判斷在關於人和社會的認識中日趨被邊緣化,乃至被排斥、被否定,人文社會研究中的「去價值化」成為潮流。也就是說,關於「是否應該」、是好是壞的判斷,常常被認為,與關於「是否如此」、是或不是的判斷,是相互矛盾、相互抵銷、相互不能兼容的;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研究一樣,人文社會研究也應該削弱乃至清除前者,而完全致力於後者。最近的二十多年來,隨着冷戰結束和信息革命的興起,這種「去價值化」的潮流達到一個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