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到田野中去!」這是來自人類學的呼喚。人類學學者們常常要「做田野」:確定一個課題,到那個地方去,學習當地的語言並在那裡生活一段時間,理解當地的文化意義系統,分析與問題相關的權力博弈,或者拆解外界如何與當地關聯。人類學的研究興趣廣泛,為了了解「異文化」,有的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去一個部落、小島、工廠,有的在城市間撰寫其他族群、人群的遭遇,或在街角、社運基地漫遊。歷經多年,「田野」的空間早已更為多元,但人們對田野的想象依然充滿新奇、樂趣及異域風情,人類學家的生活好像「打怪」,總是充滿挑戰但又總是能有驚無險地化解。
但「田野」真的是這樣嗎?人類學有一本著名的小書《天真的人類學家》,就誠實而風趣地紀錄了人類學家在田野過程中面臨的乏味、挫折,甚至災難、生病與敵意。新鮮事物當然是有的,但畢竟,這是一個做研究的過程,在與研究對象互動的過程中,研究者要調整學術成見,從海量資料中抽取關鍵,也要反思和檢討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地位與盲點。
而相較於海外的田野讀本,華人學者的研究經驗或許更容易引起共鳴與討論,同時也不乏對英語類人類學研究的再反思——這就是兩本新書《田野的技藝》(新版)與《辶反田野》所想要呈現的內容——以較輕鬆的方式。《端傳媒》獲「左岸文化」授權,摘錄兩本書的部分序言及書摘,以比照閱讀的方式,來為讀者介紹這兩本書的樂趣。希望無論你是人類學專業與否,都能抱持開放的心態擁抱及反思自己與這個世界的種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