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佘達明:從醫療系統角度看,香港公立醫院壓力爆煲,誰該負責?

過去20年,香港醫療的壓力點基本上在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隨着人口的老化,壓力點的壓力只會有增無減。

佘達明:從醫療系統角度看,香港公立醫院壓力爆煲,誰該負責?
一位市民步入伊莉沙伯醫院的急診室。

【編按】:年前,香港的流感季再度來臨,公立醫院病患急增,醫護人員也壓力爆煲(爆表)。輿論每每出現針鋒相對的爭論,經典的論調包括批評拿單程證來香港的新移民(病患)太多、醫師人手不足、應該多爭取外來醫生來港等。實際上,香港推行醫療改革已有20年,牽連甚廣,因其不僅涉及醫患比問題,還包括醫療資源分配、人口結構變化、融資問題等,難以一蹴而就。

本文切入的角度是香港自身醫療系統存在的弊病,我們希望從此文入手,與讀者共同關注「醫療」這個世界各地都看重的社保制度,在香港遭遇的結構性、制度性困境。本文原刊於《明報》2月8日版,端傳媒獲作者授權轉載。現標題為端傳媒重擬,《明報》原標題為「醫管局自編自導自演的醫療爆煲」,內文小標題亦為《明報》編輯所加。

每年冬天的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的急診室及急症病房一定爆滿,醫護人員疲於奔命,病人亦苦不堪言。今年,護士及醫生分別舉行集會表示不滿,希望政府增加資源,減輕工作的負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