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劉擎:2018西方思想年度述評(政治/時局篇:美國獨行與歐洲徬徨)

即便你研讀了近百篇最有聲譽的報刊評論與學術文獻,獲得的感知可能依然是凌亂不堪。世界局勢撲朔迷離,專家學者莫衷一是,成為2018年西方思想的一個顯著徵兆。

劉擎:2018西方思想年度述評(政治/時局篇:美國獨行與歐洲徬徨)
在動盪紛爭的世界上沒有誰能厲害到獨善其身,混沌也將成為西方思想的新常態。所有的神話似乎都煙消雲散了。積極的公民在憤怒之中,消極的民眾非佛即喪。

【編者按】本文為華東師範大學劉擎教授自2003年起所撰之「西方思想年度述評」系列第16年作品,首發於《騰訊·大家》欄目,略去部分內容和全部文獻註釋。完整印刷版將在《學海》雜誌發表。端傳媒經作者及《騰訊·大家》授權刊發,並恢復上篇被刪節部分,以饗讀者。

有何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名句像是最低沉的新年鐘聲,在2018年的尾聲中喚起共鳴。人們默想的心事各自不同,感懷的心緒卻有相似的蒼涼。

一年多之前,《經濟學人》在年度展望中預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盡力擺脱政治緊張和技術狂熱,2018將會是刺激神經的一年。」隨後,《紐約時報》也有文章預言,「存在一種更深刻、更令人不安的確然性:許多可能非常瘋狂的事情將會發生在2018年」,我們正在進入「混沌成為新常態」的時期。正如被告知的那樣,歐美各國經歷了持續動盪與紛爭不斷的2018年。辭典網(Dictionary.com)評選的年度詞彙是「Misinformation」(誤報信息),而牛津詞典的選擇是「Toxic」(有毒的)。令人沮喪的消息接踵而至,以至於「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適時推出了一項新功能:「告訴我一些美好的事情吧」(tell me something good),鼓勵人們從各地日常生活中搜尋微小的好消息,集聚起正面的力量,來驅逐濃重的陰霾。但類似的努力只帶來些許短暫的慰藉。12月下旬,《經濟學人》發表文章指出,世界各地都瀰漫着懷舊情緒,原因則各有不同。發達國家的多數民眾感到今不如昔,陷入一種「無所不在的、險惡的衰落感」之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