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專訪法國導演 Pierre Salvadori:不要提到法國電影就提新浪潮

薩爾瓦多利堅信喜劇可以深刻,要以輕打重,喜劇也可以有很嚴肅的主題。

專訪法國導演 Pierre Salvadori:不要提到法國電影就提新浪潮
法國導演彼亞‧薩爾瓦多利(Pierre Salvadori)。

【編按】《談談情,補補鑊》導演薩爾瓦多利大學時除了讀戲劇外,也讀文學。他受邀訪港,與端傳媒回顧了一下自己學到的西方文學史,大談喜劇與劉別謙對他的影響,也談法國影評眼中自己「不好笑」的幽默,對他來說,沒有什麼不可以用幽默表達,包括法國報紙社會版上的議題同樣如此。註:文中電影片名皆為港譯。

笑的品味

法國導演皮亞‧薩爾瓦多利(Pierre Salvadori)很厭煩別人一提起法國電影就提新浪潮。他說:「如果新浪潮電影有甚麼留給了電影愛好者,那就是自由不羈的精神,所以我們不應該把新浪潮放在神台上。」的確,這位被今年香港法國電影節邀請做專題人物的導演提起自己的「師承」──那些對他影響深遠的前輩時,他提的不是杜魯福(Francois Truffaut)、高達(Jean-Luc Godard)、泰迪(Jacques Tati)等為香港影迷熟悉的法國導演名字,他第一個提的是德國電影大師思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他認為劉別謙教曉了他笑的品味。

關於劉別謙,電影愛好者應該聽過一個術語叫「劉別謙式觸動」(Lubitsch Touch)。甚麼是「劉別謙式觸動」呢?不好意思,對於這個問題,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個答案。其中一個說法是用精簡而濃縮的方式,如一個小道具,一個單一鏡頭或一節短幕戲,來表達全劇諷刺的主題。有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於一套電影中,編劇用了整整四頁紙去交代故事背景,即一個男人和他結婚多年的妻子感情冷淡,而那個男人平時其實頗為花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