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黎蝸藤:在國家與民族敘事中,反「民族主義」的金庸小説

作為小說,金庸沒有通過說教把反民族主義、反大漢族主義明確點出,但通過故事,無疑能讓讀者感受到其用心。

黎蝸藤:在國家與民族敘事中,反「民族主義」的金庸小説
2018年11月12日,金庸的私人喪禮於香港殯儀館舉行,靈堂佈滿白花,金庸的遺照置中,兩旁輓聯寫上「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10月30日香港作家金庸逝世,引發了全球華人的哀悼與紀念。作為文學家的金庸,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十幾部沉甸甸的小說,還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全球華人對人生與世界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華語世界的重要思想塑造者。

本文筆者將從民族與國家構建的角度闡述金庸的貢獻。這可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金庸小說的流行度本身;第二,金庸小說中藴藏著的濃厚中國文化;第三,金庸小說中的不斷演變的民族觀,帶給讀者的深入思考。

金庸寫作的年代,面對「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的難題

金庸寫作的年代實乃中國「民族國家」構建的關鍵年代。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