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誠正中學之前,需要先寄物,所有通訊產品都必須留在外頭,通過感應門,有一整片反光金屬牆——鏡子在這屬違禁品,這面金屬牆的「反射」,將是少年們入校前最後一次清晰的自照。問他們怎麼刮鬍子?有人說用手摸,有人透過鐵製水杯反射自己的臉;偶爾上課會播放影片,DVD光碟片可充當鏡子。站在籃球場,抬頭看得到天空,但周圍纏繞著鐵絲網;建築物看似跟一般校舍沒兩樣,每個玻璃窗外都有鐵柵欄,而每一扇門都仔細上了鎖。
少年矯正學校台灣的少年若觸犯刑責,少年法院審理後認為少年具有危害社會安全的傾向,必須收容施以特殊教育時,會按少年肇事的性質與學業程度,裁定交付於適當的感化教育機構,接受感化教育。判決未確定、但法官認為有收容必要者,會先被送進少年觀護所。法院裁處感化教育後,受刑人可能被轉往少年矯正機構,分別是桃園少年輔育院跟彰化少年育幼院,教學內容著重技能的學習。以學校方式設置的感化機構則有兩所,誠正中學是台灣第一間實施感化教育的少年矯正學校,明陽中學則收容被判刑定讞的少年受刑人。與其他學校單位不同,誠正中學、明陽中學皆隸屬法務部。
第一次到訪誠正中學是在夏末的午後,走廊中間放著乒乓球桌,熱浪襲來,少年打著赤膊揮拍。走廊盡頭是小巧的禮堂,十幾個少年們正在推動道具,在差事劇團老師的指導下練習走位。尋找受訪者比想像中困難——未成年的受訪者,必須找到父親或母親簽署同意書。只是,有些少年的父母還在坐牢、有的跑路、有的在國外,有的失聯後不知去向。校方最後協調了3名滿18歲的少年受訪。成年,意味著他們開始要對自己的生命全權負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