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邢福增:中梵协议“袋住先”?解读中梵关系正常化的虚与实

对于中梵协议,乐观者相信有助双方建立更密切关系,更正面看待中国宗教自由;悲观者则担心教廷为了争取签署协议,而甘愿进入“鸟笼”之中。我们该如何评估这次主教任命协议的意义?

邢福增:中梵协议“袋住先”?解读中梵关系正常化的虚与实
对于中梵协议,乐观者相信不仅有助双方建立更密切关系,更对中国天主教会以至中国宗教自由的状况,起到积极作用。图为北京的地上教会。

2018年9月22日,梵蒂冈外交部副部长安东内伊.卡米莱利(Mgr Antoine Camilleri)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超,在北京就中国天主教主教任命问题签署临时协议。中梵关系在一片争议声中,进入了新的阶段。尽管协议不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梵蒂冈建立邦交,但也象征著双方关系迈出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对于中梵协议,乐观者相信不仅有助双方建立更密切关系,更对中国天主教会以至中国宗教自由的状况,起到积极作用。悲观者则担心教廷为了争取签署协议,而作出没有底线的让步,甘愿进入“鸟笼”之中。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估这次主教任命协议的意义?本文尝试将中梵协议置于中共对天主教的管理体制,中梵关系的纠结及历史脉络,以至教廷与两岸的三角关系之中,在虚实之间,透视出协议带来的改变及其真正含义。

中梵官方正面回应

根据梵蒂冈新闻室(Vatican News),有关协议“是一个循序渐进和相互靠近的成果,是经过漫长过程的慎重商讨后签署的”,此举“能为在中国的天主教生活、中国人民的福祉及世界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新闻室主任伯克(Greg Burke)表示:协议的结果,是“让信友们拥有与罗马共融、同时也受中国当局承认的主教”。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