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孫中山⋯⋯他是中國的皇帝!」—— 香港學生 Bibi,18歲
18歲的 Bibi 和17歲的 Sarah,是一對「土生土長」在香港的巴基斯坦裔姊妹。她們的父親一代 20 多年前從老家移居而來,居港廿載,家中卻至今都是「巴基斯坦式」的:全家是虔誠的回教徒,家人之間仍用烏都語溝通,所有人都愛看板球賽。可是,姊妹倆的特區護照上,國籍一欄都寫著「Chinese」;她們拿的是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Bibi 認同自己是「香港人」,而妹妹 Sarah 既不覺得自己是「巴基斯坦人」,也不覺得自己是「香港人」;她們都會說粵語和英文;也愛吃譚仔米線。
Bibi 和 Sarah 是香港 5 萬多「少數族裔」(註1)學生中的兩個。雖然統稱「少數族裔」,但其中較富裕家庭可以負擔高額學費,讓子女入讀以英文(或其他語言)為主的國際學校,也可以考慮到外國、外地升學和發展;同時亦有相當多的家庭希望子女在政府資助的主流學校接受教育——這裏學費相對廉宜,亦可多接觸中文,因為這些孩子大多數也打算未來留在香港本地發展。Bibi 和 Sarah 就是後者。
姊妹二人的小學與中學都是香港本地主流學校,享受政府資助的 12 年免費教育。但相應的,這些就讀主流學校的少數族裔學生也要跟其他所有本地學生一樣,接受跟隨教育局統一課綱所設定的課程制度和教學內容,學習生活也受到教育局政策的風吹草動所影響——其中最新的變化,是特首林鄭月娥曾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宣佈的,將把中國歷史科列入全港受政府資助、行本地學制的主流中學的初中必修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