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兩國總統將於本月16日於芬蘭赫爾辛基舉行峰會,外界預料雙方將就多個議題,包括敘利亞內戰、能源價格和俄國被指涉嫌干預美國大選交換意見。峰會選址對美俄關係亦甚具象徵意義,值得一提:冷戰時期,芬蘭在地緣政治上是兩大軍事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華沙公約組織的天然屏障,共產和資本兩大陣營在此地達成默契,即美國不邀請芬蘭加入北約,而蘇聯則不會派兵入侵,兩者皆避免做出有意改變現狀的挑釁行為。不過,為保主權和領土完整,芬蘭只能接受蘇聯對其管治的影響力,避免向西方靠攏,失去外交自主空間,完全受制於美蘇博弈(有學者稱之為「芬蘭化」)。
冷戰早已成為歷史,但美俄關係的根本矛盾和敵對觀念,由蘇聯解體到奧巴馬(歐巴馬)時期,仍屬冷戰時期的延伸。不過情況在特朗普(川普)就任總統後,有根本改變的端倪。特朗普上任後,不少西方傳媒一直批評他的對俄政策不夠強硬,又認為白宮在烏克蘭和敘利亞等問題上議而不決,無法壓制普京(普丁)對外擴張的「野心」。
此類論調不僅忽略早年普京派軍攻打格魯吉亞(喬治亞)及支援烏克蘭東部民兵組織的根本原因,亦無視了特朗普與歷任民主、共和兩黨總統之別。從過去一年半的舉動可見,特朗普在處理外交問題上,並無前任總統的「道德/理念枷鎖」,沒有像「傳教士」般宣揚自由主義的優勝之處,反而更似一個唯利是圖的地產商人,凡事以利益先行。所以,美俄關係的基調,或會在特朗普主政時期有微妙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