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羅新作品,首發於6月25日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欄目,原題為《卡里斯瑪可以休矣》,但刊發後被刪除,頁面顯示「文章已下線」。端傳媒經作者授權轉發,以饗讀者。
卡里斯瑪(charisma)並不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發明的,但被他用作宗教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的概念工具之後,成為學者和大眾媒體都廣泛使用的詞彙(韋伯將權威分為三種形式:法理型、傳統型、魅力型,最後一種又被稱為卡里斯瑪型——編者注)。首先是1920年代在德國被用來分析崛起於意大利的法西斯領導人墨索里尼,其次是1930年代在歐洲(包括納粹德國)和美國被用來描述希特勒,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醖釀演化,終於在1960年代成為美國社會學和政治學的熱點概念,影響旁及人類學和歷史學等學科,一時之間,卡里斯瑪型領袖(charismatic leader)作為歷史和現實中政治領導人的一種類型而被大量提及。
在韋伯本人和許多研究者那裏,卡里斯瑪與其說是卡里斯瑪型領袖自身客觀上所具有的某種非凡本領,不如說是一種追隨者主觀上所看到、所深信的超自然天賦能力。然而,一般研究者及大眾文化卻把卡里斯瑪看成了某種真實存在,和特異功能一樣,因此身具異稟者才能成為卡里斯瑪型領袖。在這種思維慣性下,成吉思汗之所以能成功建立巨型世界帝國,是因為他屬於卡里斯瑪型領袖;卡里斯瑪不是精心宣傳和強力建構的結果,反倒是決定歷史方向的、客觀又偶然的起因。在理性的盡頭,出現了神秘的卡里斯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