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當同志遇上「家」:日劇中家庭意識的延伸與桎梏

是它,讓那些異類找到新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它,消弭那些激進和出格,讓社會得以安定平穩地繼續發展……但也是它,造成了僵化和傳統秩序的鞏固,消弭了多樣性和生活的其他可能。

當同志遇上「家」:日劇中家庭意識的延伸與桎梏
《弟之夫》劇照。

【編者按】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當下,若我們稍注意有關日本同志新聞便會發現,他們正走在一條逐漸改善的道路上。如東京一些區以及像福岡市啟用「伴侶宣誓制度」,以此容納實現同志婚姻合法化;或者是其文部科學省於近日宣布,初中德育教科書中將引入LGBT等相關科普內容,以讓年輕人了解這個一直以來似乎聽了許多,但卻所知十分有限的群體。改變不僅僅只發生於日本,在台灣以及越南等地區與國家在這些年對於同志議題也都出現了相似的改善。

傳統上,我們把日本、南韓和越南看作是中國文化輻射與影響深厚之處,從文化到社會,從家庭到對於個人生活的看法與理解,實則都分享着十分相似的倫理內涵與結構。因此當我們看到日本的《鄰家月更圓》(1月)(以下簡稱《鄰家》)與《弟之夫》(3月)這兩部都涉及家庭、婚姻和同志的劇時,對於其中所涉及的一些煩惱,一些問題往往都深有感觸。而其中對於同志故事線的處理則是本文主要想討論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