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管中閔爭議:台大模式以外,歐陸87所頂尖大學如何選校長?

如果能重選一次,台大可以讓誰、用什麼樣的制度選校長?

管中閔爭議:台大模式以外,歐陸87所頂尖大學如何選校長?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學生意見如此獲得重視,並不是出於候選人和媒體的善意,而是有制度上的原因。

2015年12月,在一座下着雪的歐洲城市,當地最大的報紙刊登了一則新聞,報導城中大學的校長遴選。在這則新聞中,十段有三段的篇幅,是用來報導校內學生代表關心什麼、投票意向又是什麼。該校學生質疑校長候選人在前一份公職中,對學生(特別是外國學生)助學金的管理不佳。面對公開質疑,這名校長候選人承諾要持續「打開耳朵」,聽取學生意見。

學生意見如此獲得重視,並不是出於候選人和媒體的善意,而有制度上的原因:學校章程規定,學生在遴選中不但佔了六分之一的票數,而且還有集體否決權。同樣在這間大學,一個月後的副校長選舉原先有兩名候選人,其中一名因為校內爭議退出,十名學生代表公開宣示不會支持另一位候選人,原因是沒有真正的競爭。該名候選人旋即也宣布退出遴選,讓程序得以重啟。

這不是杜撰的故事,也不是發生在什麼沒有競爭力的三流大學。它發生在德國柏林,在一間孕育了數十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俾斯麥、馬克思、韋伯都曾就讀於此。這間大學,是被譽為「所有現代大學之母」的柏林洪堡大學。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