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教育局的評審報告要求某出版社修改其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措辭不恰當」及「概念不清」的字詞,再次引起社會對歷史教育的關注和討論。部分評論讚揚評審報告跟隨時代步伐修改歷史觀點,並認為反對人士意圖藉教科書「篡改史實」,以求「文化自立」以至「港獨」。又有論者認為中國政府干涉屬於香港自治範圍的教育政策,導致評審委員會自我審查,向香港莘莘學子灌輸大一統思想。
這些聚焦於教育局和評審報告背後的政治考量,以及香港歷史教育詮釋權的評論,同樣指向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香港需要怎樣的歷史教育?本文希望從是次爭論探討歷史教育的意義,拋磚引玉,思考下一代應該學習怎樣的歷史、他們應該怎樣學習歷史等問題。
是學習歷史還是觀點?
是次爭議源於教育局的評審報告認為一些沿用已久的用字「措詞不當」。就以「中國堅持收回香港主權」一語為例,教育局長根據現行的《基本法》框架,指出中國一直擁有香港主權,而此舉「(實現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願望)」。故此,當中不存在「英國移交香港主權予中國」,或是「中國收回香港主權」的議題。因此,特首認為「中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比「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更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