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2017西方政治與思想回顧:當「特朗普元年」遭遇「馬克龍時刻」

對於西方世界而言,2017年仍然是一個不確定的時刻。但在一些結構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制約下,這個晦暗時刻更可能是漫漫長夜前的黃昏,而不是黎明將至的預兆。

2017西方政治與思想回顧:當「特朗普元年」遭遇「馬克龍時刻」
回顧2017年西方思想的流變,透露出多種明暗交織的跡象,在一些結構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制約下,這個晦暗時刻更可能是漫漫長夜前的黃昏,而不是黎明將至的預兆。

【編者按】本文首發於騰訊《大家》作者個人專欄,原題為「2017西方思想年度述評(上篇·政治與思想)」,端傳媒經授權轉載。

天際晦暗的時刻,很難分辨是暮色還是晨曦。2017年初,《華盛頓郵報》決定在報頭下方刻寫一句銘文:「民主死於黑暗」(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黑暗的隱喻不只在警示民主政治面臨的威脅,甚至不只是對美國動盪時局的憂患,而是對西方文明再次陷入嚴峻危機的預告。回顧2017年西方思想的流變,透露出多種明暗交織的跡象:美國社會的分裂在加劇,歐洲開啟了「馬克龍時刻」的轉機,中國的影響力正在改變西方世界的感知,民主的危機再次成為焦點議題,反性侵擾運動席捲全球,「思想工業」正在轉變公共領域的結構,而人工智能的發展令人興奮也讓人憂慮。

對於西方世界而言,2017年仍然是一個不確定的時刻。但在一些結構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制約下,這個晦暗時刻更可能是漫漫長夜前的黃昏,而不是黎明將至的預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