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青」入工運──青年參與者在1223反勞基法遊行的現場紀錄

我們在現場觀察發現,可能因遊行主要組織者對群眾組成的掌握不足,控場較為生疏,有時會出現指揮者與群眾無法有效互動的狀況,部分社運經驗較少的青年抗爭者也難以深刻參與其中。

「青」入工運──青年參與者在1223反勞基法遊行的現場紀錄
有的人是剛從校園畢業的年輕勞工、有的兼顧勞工與學生身份、有的人剛從職場回到校園,帶着憤怒、不滿或好奇情緒的這群學生,各自揣着不同的抗議經驗上街,參與台灣社會近年來最大的勞權抗爭。

【編者按】:2017年勞動基準法(勞基法)爭議帶動了台灣社會近年來最大的勞權抗爭,許多人開始嘗試走進工運現場,一群清華大學學生透過現場觀察、問卷調查、事後訪談、共同討論與寫作,試圖從非工會動員的青年勞工、學生視角,寫下參與這波勞權運動的紀錄與感受。

台灣這一波勞基法修法爭議,自2017年11月開始在網路上陸續出現討論,幾個瘋傳的圖文懶人包,讓過去鮮少為人留意、只有「少數勞團」在乎的勞動權議題,在這次修法過程中逐漸發酵,成為社會普遍認知的重大事件。從去年「拒砍七天假」、反對「一例一休」抗爭開始,社會對蔡英文政府政見跳票等不滿慢慢浮現,但彼時參與抗爭行動的,多是以「工鬥」等為主的社運團體。

然而,賴清德一上任行政院院長就推翻前任院長林全的修法,隨着去年11月中後半立法院開始修法審查,從民進黨政府在勞動政策上的反覆,再到民進黨立委、公聽會資方面對抗議的屢屢失言,都與蔡英文總統上任前承諾的勞權政見扞格不入。民進黨政府與立委面不改色、傲慢地說出立院外的抗爭者不過是少數人的聲音,甚至只是事先預錄好的「錄音帶」;加上此前賴清德說照護員薪水少就當「做功德」惹議,民進黨政府這一連串「幹話」(空無內容的垃圾話)的失言,持續地替勞基法修法爭議加溫,民眾對修法的關注程度增加了,憤怒情緒同時也快速在網路上匯聚。

在過去幾年「青貧族」、「崩世代」、「22k」成為熱議話題的背景之下,這種憤怒的情緒自然延燒到青年學子。以清大校園為例,學生們很快地集結起來,以去年12月23日的遊行作為工作目標,一方面從議題宣傳着手,事前與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合作籌辦講座,並在校內搭建布條、貼海報;另一方面,基於對即將出現的大規模示威的參與者好奇,部分學生也臨時籌組了清大調查團,透過現場問卷來了解遊行參與者的背景與動機。(註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