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曾鈺成、李柱銘、戴耀廷一起去美國開學術會,他們說了什麼?

曾鈺成:香港的談判籌碼只來自中央政府對一國兩制的支持。如果他們不再擁護一國兩制,那香港就不再有任何談判籌碼了。

曾鈺成、李柱銘、戴耀廷一起去美國開學術會,他們說了什麼?
馬嶽認為,香港民眾與北京政府在政治價值方面的顯著落差,是內生於一國兩制的根本矛盾,而這落差在近年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11月14日,「中國香港特區二十周年:跨學科視野」(China’s Hong Kong SAR at 20: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巡迴研討會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舉辦了第二場公開活動。與首場於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舉行的會議一樣,這天研討會邀請了多名香港政、學界代表,在香港特區成立20周年的歷史時刻,提出對香港來時路與未來的分析與省思。會議出席者包含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香港立法會前任主席曾鈺成等重要人物。端傳媒記者記錄和摘要了當天的精華發言,整理出各方的重要觀點:

在這場研討會的第一節討論中,香港政治學會會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常務副院長盧兆興提出一個理解香港目前政治地景的框架。他認為,自政權移交以來,形塑香港政治地景的兩個最大動力,分別是國族主義(nationalism)與黨派主義(factionalism),而香港政治的主要參與者,他則通過舉例,大致將其分為七個類別:保守國族主義者(張德江)、自由派國族主義者(曾鈺成)、國族─本土主義者(李慧琼)、自由派本土主義者(李柱銘、劉慧卿、黃之鋒等)、左派本土主義者(長毛、李卓人)、對抗本土主義者(佔中三子)與分離本土主義者(陳浩天、游蕙禎、梁頌恆)。盧兆興認為:2014年公布的《一國兩制白皮書》象徵「保守國族主義」在北京獲得對港政策的主導權,而2012年的反國教運動之後,「對抗本土主義」在香港政治的話語權也增強,在這樣的雙向擠壓之下,導致中間派空間持續減少,尤其是包含李柱銘與黃之鋒在內的「自由派本土主義者」最受重創。

盧兆興認為,在2016年立法會宣誓風波之後,分離與對抗派的本土主義力量受到打擊,講究實際的政治氛圍正重新在香港抬頭。他也相信,若新任特首林鄭月娥願意聚焦在民生議題,在住房、就業與教育等挑戰上着力,並接納「自由派國族主義者」進入特區政府,緊張的香港政治將有機會趨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