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數據看兩岸30年:在台灣,和大陸交流的面貌是什麼?

兩岸在1987年開放探親,在這個交流的「三十而立」之年,雙邊情勢卻進入「冷和」。透過數字,我們看見跌宕起伏,以及交流產生的各種故事。

數據看兩岸30年:在台灣,和大陸交流的面貌是什麼?
自2008年馬英九總統後開放中國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從強制跟團到漸漸依城市發達程度開放個人自由行,每日赴台限制人數也逐漸放寬。從2008年的32.9萬人次逐年增加,2015年來到418萬人次的最高峰。圖為遊客在台北的自由廣場拍照。

【編者按】:1987年底,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於任內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以第一批在台灣等了40年、終於能回家探親的老兵做為交流起點,時間與空間,再也不能隔絕人的流動。兩岸社會、經濟交流在親人的眼淚中揭幕,從此勢不可擋。

「人」是移動的實質核心。交流30年之際,端傳媒盤點台灣政府公開的資料,呈現兩岸逐步開放以來,陸生、陸配、陸客、航班、貿易等統計數據消長,探討交流的內涵,以及藏在數字中的量變與質變。

陸生在台:年年成長之後......,學位生、研修生人數去年雙雙下降

2011年,928名陸生正式來台就讀學位班,成為「陸生元年」。從一開始的「三限六不」(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台中國大陸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政策,到前述限制逐漸解禁,陸生議題每每在台灣社會掀起波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