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侯孝賢的經典電影《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片中客串228時期知識分子的幾位文人中,其中一位是詹宏志,他在中時報系工作時經陳雨航引介,進入台灣電影界,參與侯孝賢與楊德昌等人創造的台灣新電影浪潮;起草《台灣電影宣言》的時候,他才31歲。後來他轉戰PChome出版集團,在2000年創辦台灣史上最具雄心的網路媒體《明日報》,雖然不幸失敗,但是他的PChome集團成為台灣電商龍頭,與《momo》等購物網站鼎立。
不過詹宏志在2017年遭遇人生另一次重大挑戰:來自新加坡的蝦皮(Shopee)雖然進入台灣不過2年,交易金額(GMV)僅有PChome旗下「露天市集」的七分之一,但是已經令PChome今年的股價大跌38%、露天香港的上市計劃被迫喊停,而且在PChome超過20年的CEO李宏麟也在這時辭職;PChome董事會剛剛通過對露天10億元台幣的增資,而董事之一、城邦媒體集團CEO何飛鵬在《蘋果日報》的專欄中表示,相較蝦皮母公司SEA的大股東騰訊的資金優勢,台灣電商必敗無疑,因此呼籲台灣政府保護,「將陸資拒於門外,隔海峽而治」。此文一出,台灣輿論界議論紛紛,從電商大戰演變為國家保護主義與中資爭議。
為了闡述PChome與蝦皮的競爭,以下我將以印度電商Flipkart的歷程為參考說明。我的目的並非以Flipkart為典範去「數落」PChome(事實上Flipkart成立至今依舊虧損,而PChome去年每股稅後盈餘(EPS)達台幣6.94元),而是兩者進入電商的時間相差無幾(PChome是2005年,而Flipkart在2007年成立),PChome為台灣電商龍頭,Flipkart則是印度電商龍頭;但是在另一方面,兩者的經營策略與發展軌跡又十分不同,卻幾乎在同時遭遇相同的挑戰,因此回顧Flipkart的例子有助說明PChome與蝦皮的競爭,哪些是因為廠商的因素所致,哪些是出自環境的影響,或有助釐清何以PChome與蝦皮的競爭會演變成今日的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