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座電影與南韓民主進程中的最大風波
全斗焕執政時期,南韓的經濟發展令世界矚目。然而,經濟發展引起的勞資糾紛無法解決,軍事政府高壓獨裁激起的民主化運動逐漸鋪開。1987年6月,漢城(今首爾)大學學生朴鍾哲被拷打致死,延世大學學生李韓烈在示威中被警察的催淚彈擊中,送院不治,全國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先是首爾各大學紛紛示威,要求全斗焕謝罪,隨後南韓的中產階級也積極投入到運動中來,要求保障人權,修改憲法,結束獨裁統治。這次全國性的大規模抗議運動波及全國22個城市,史稱南韓的「六月抗爭」。在全國一片聲討的浪潮下,全斗焕退居幕後,指定他的同鄉、同學、曾積極支持他政變的軍人盧泰愚擔任執政的民主正義黨主席,競選下一任總統。當時的政府面對南韓即將主辦奧運會的尷尬局面,為了改變政治形象,在各方面的強大壓力下,1987年6月29日,民主正義黨代表委員兼總統候選人盧泰愚通過電視,向國民發表了八點民主化宣言(即「6·29特別宣言」),同意反對派提出的總統直選要求,緊急宣佈了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措施。此宣言標誌著南韓民主化進程的正式啓動。
來到「6·29特別宣言」的30週年,很多電影導演為此準備已久。不少以南韓民主化歷程做素材的電影將於年內上映,題材涵蓋學運、全國民主主義運動、光州市民民主化運動、人權和依法治國等。8月上旬,新片《逆權司機》(台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引起觀影熱潮,上映僅7天累積觀影人數便突破500萬大關,創下今年南韓院線電影的最快紀錄(南韓電影發行商秀博思公司 Showbox 8月8日報道),比電影《軍艦島》快了一天。截至9月1日,入場人次已達1162萬,超越2016年話題之作《屍殺列車》(Train to Busan)在南韓映期的總人次1156萬,成為南韓史上十大最賣座電影之一。
金大中和盧武鉉政府時期也曾將光洲民主化運動用作電影主題。但是,《逆權司機》導演重新描寫了1980年代初期溫馨和平的南韓城鄉環境,映襯光州當時的緊張情景,以諷刺和暗喻寫出光州民主化運動的悲慘事實。追趕出租車軍人的暴行和普通市民的溫情形成了鮮明對比,溫馨和平的氛圍與緊張暴力的衝突交替,甚至有些像電影版《戰爭與和平》中的反襯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