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到底誰吃光了西非海洋?中國、歐盟與列強爭霸

「你說那鯊魚吧,就抓到了能怎麼樣呢?已經死了啊,難道要放回去嗎?放船上也不行?排汙,在海上怎麼能一點都不排汙呢?」剛收了三張罰單的中國船長石進一邊說,一邊把手上的塑膠袋揉成球,扔進西非海裏。

今年三月,端傳媒記者得到機會,參與綠色和平「希望號」在西非海岸的巡航,自茅利塔尼亞(毛里塔尼亞)登船、於幾內亞比索(幾內亞比紹)上岸,途經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達卡)。為了更深入回答「我們會吃光海洋嗎?」記者攀上中國漁船、與當地漁企幹部碰面、訪問遠赴重洋的大連水手、俄籍船員、西班牙船長……製作海洋調查第二季。這篇文章帶你一窺,列強如何在西非海上爭霸。


自從歐洲議會在2012年6月公布《中國在世界漁業中的角色》,中國在西非的「絕後式捕撈」、「吃光海洋」且讓「西非人民沒魚可吃」引起世界廣泛爭議。但情況實際上比這更嚴重,因為在這片「海洋淨土」的爭霸者,絕不僅僅中國一家。

1950年代開始,歐洲便已在這「殖民地」上發展漁業,西班牙甚至迄今仍在西非外海保有一小島,Las Palmas自治區,用以修繕船隻、轉運漁獲。另一強權蘇聯也未放過此一機會,大批的俄羅斯與烏克蘭藉漁船、漁工前進西非,捕撈海鮮。亞洲國家中,只有日本在此一時期還能在西非佔有一席之地。自1970年開始,韓國漁船開始在西非海域捕撈,稱霸一時。中國遠洋捕撈雖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急起直追,在近三十年來急速發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