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鄭司律:以和解重建舊日香港共識政治,緣木求魚

民主黨派先後把和解寄望在曾俊華和林鄭月娥身上,甚至出現選前為哄抬曾俊華而狠批林鄭,到選後卻一反此前論調為林鄭疑中留情,前後反覆,不惜一切。

日前,香港民主黨主席胡志偉經過不到24小時的爭議,決定收回建議特首同時特赦佔中參與者和濫權警察的爭議言論,並為未夠深思熟慮而致歉;隨後,這個建議也惹來梁振英討口舌之便,指自己也曾考慮過特赦,只是為免影響司法體系運作而未有落實,更進一步將胡志偉的和解建議,打擊為無視司法獨立的政治動作。無論如何,這個建議都成了政治上敗筆之舉。這個建議屬一時口快,抑或計算之中,局外人無從斷定,但無可否認的是,這種不惜尋求和解的論調,並不是什麼個別偶發的事件。

在3月28日,即特首選舉後數日,有民主黨派議員經已表示要以疑中留情角度觀察林鄭月娥;而其後數日,也有消息指民主派暫時應採取對林鄭月娥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寄望能夠與林鄭月娥採取較為軟化的相處關係,可謂早有鋪排。

期盼重建「良性互動」的邏輯

然而,尋求和解,跨越社會撕裂的講法,本身也不是針對林鄭月娥而提出的,在特首競逐期間的倒數階段,民主派議員曾聯署一份公開聲明,指林鄭月娥並不是一個能夠溝通的人物;而在特首競逐中,另一位候選人曾俊華則正好是以跨黨派支持為主打基調,而及後民主黨派也為了阻止林鄭當選,而影響民主派的選委將手中的票數,全數投放在支持曾俊華之上,可惜不足影響大局,無功而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