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黃美英:同志為何拜媽祖?女神信仰的包容與顛覆

同志團體虔誠的接迎媽祖神轎,但是主導進香與停駕的最高權力,究竟是「媽祖神意」或是男性為主的廟方人士?

日前台灣大甲媽祖遶境期間,同志團體冒着小雨、擺上香案、備妥壓轎金紙,慎重迎接媽祖鑾轎,媽祖鑾轎也特地短暫停留。同志團體訴求「媽祖的愛裏不分異同」,祈願「婚姻平權順利成功」,希望不再被歧視,正如同數萬跟隨媽祖遶境的信徒,將生活遭遇與生命難題,以及在人間現世難以解決的困境,寄託於神明的眷顧與力量。

事實上,漢人民間信仰的特質中有不同於其他宗教的意涵。大致說來,漢人民間信仰的基礎主要是建立在地方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媽祖信仰起源於宋代閩南沿海地區,媽祖的傳說與海上救父有關,從早期被視為「海上守護神」,乃至庇佑大陸沿海移民渡過黑水溝,來台灣拓墾的過程,逐漸擴展成為台灣各地重要的神祇。

媽祖的信奉,來自民眾崇信的心理需求、情感寄託,和地方民眾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不同的歴史時空、不同的地域,媽祖的形象也並非完全相同,歴代流傳於民間的媽祖傳說內容,充分反映媽祖信仰隨着時代推演和各個地域的流傳,深植於民眾信仰理念中所欲訴求的角色形象,也因此賦予媽祖在不同時代和地域上的不同樣貌和特殊意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