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民黨內少有有意義的左右路線論爭,但其實並不是沒有年輕世代曾經觸及這個議題。曾任國民黨青年團執行長的李正皓在《國民黨存在台灣利大於弊》一文當中,就從「國際參與」及「施政方向」兩個角度切入,清楚地將國民黨定位為「追求自由經濟的中間偏右政黨」。
民進黨長期以來以中間偏左的價值為號召,與台灣社會之間存有某種價值上的信任關係與政治上的契約關係。重返執政後,卻在包括能源議題(在扁政府時的核四續建、蔡政府口頭上支持非核家園,卻可能讓核一廠延役)、居住正義議題(旗山大溝頂老街案與南鐵東移案),還有近日關乎勞工權益的一例一休修法上偏離中間偏左價值,表現出將經濟發展優先、或不亞於人權、社會正義的施政態度;除了導致許多公民團體的不滿抗爭,也已引發民進黨本身與台灣長遠發展的價值路線危機。
許多人戲稱:「台灣只有選舉前有左派,選後只有右派」。然而在馬政府執政的過去八年,國民黨雖然也曾推出多項具有偏左及扶弱色彩的政策,包括打房、奢侈稅、證交稅、放寬低收入戶認定、修訂勞工三法等,但由於處處牽動既得利益,黨內也並非真心信仰偏左價值,不願大力支持而功敗垂成。國民黨在野後,其立院黨團在一些法案上的立場與之前執政時相對轉向,除了少數是反映委員個人價值,更多卻是遭到外界質疑「換了位置才願意換腦袋」。顯示這樣的政策轉向並不是基於黨的整體價值信仰與路線變更,而更可能是下野換位的情勢使然,因而難以贏取外界信任。許多深耕進步議題的公民團體與年輕世代未必會因此轉向投給國民黨,因為他們還有其他選擇。
以往的政治光譜,民進黨因為長年在野,相對站在進步價值的一邊,國民黨的形象則是保守威權,因此公民團體與年輕世代較為支持民進黨。然而在本土思潮興起的情況下,民進黨即便保守化、「國民黨化」,也依舊可以用「本土的右派保守黨」的形象出現,剩下的進步價值光譜則由時代力量等「本土的進步小黨」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