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林弘仁:農藥風暴,毀的是農藥還是台灣農業?

台灣向來自豪農產多樣性高,這個自豪之處反倒在農藥管理上面成為嚴重的問題。

台灣在農藥管理上面存在嚴重的問題。
台灣在農藥管理上面存在嚴重的問題。攝:Imagine China

氟派瑞(fluopyram)是一支由德國 Bayer 公司開發的新型殺菌劑,本來3月15日在台灣首開茶葉上的最低殘留量限制,引來一陣爭議罵聲;24日,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又決定暫時不更動。但這些罵聲,可能讓台灣喪失了一次敲門進入農藥管理先進國的重要機會。

其實,台灣的農藥在殘毒跟毒理上的研究和管理,在世界上是相當有名,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開發的多重農藥殘留檢驗方法已經開發到第五代,一次可以監測314種農藥殘留,可以說是台灣之光。目前,如果政府沒有規定某項農作物的農藥殘留量,就是在方法規定的偵測極限(註一)內不能被檢出,否則違反食品安全管理法。

農藥的殘留量決定,會以長期的餵食實驗做為參考,這個實驗的目的在於了解化合物對於受試動物在怎樣的劑量下可以安全無虞,毒理上稱之為「無毒害劑量」。無毒害劑量經過換算之後,會得到對於人體的無毒害劑量。但是食品安全上必須更加小心的考量,因此無毒害劑量在殘留量管控的實作上,通常會再除以安全係數100。這個值稱做每日容許攝取量(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是所有農藥殘留量的天花板。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