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我在去大學與學生分享性教育與情欲自主前,翻看了香港衛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的性教育小冊子,發現小冊子充滿性別定型以及對性的保守思想,比如說婚前性行為導向的結果是墮胎或者感染性病,而避免發生婚前性行為便不要穿著性感、不要男女同處一室等等。雖然後來衛生署也承認了該小冊子是多年前撰寫的,並已將之下架,然而這並非孤例。在大學分享的時候,不少同學表示在中學階段,老師基本上是避談性教育的,甚至有學校會播放墮胎的片段去「恐嚇」學生婚前性行為的後果。
在同一個時空下,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剛剛出版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內容涵蓋面廣,從性別定型到情欲、性傾向以至疾病和年齡歧視等都一一蓋括。以生命的起源為例,在讀本裏不忌諱地畫出父母赤裸在床上纏綿的畫面,教導小學生生命的由來是源自親密的性行為,態度大方而正面,超出只談生殖器官的性。
性愛相依,談性也不能不談愛情,讀本裏寫愛情是美好的,美好的愛情有着承諾與責任,但並不是一種禁欲的愛情;讀本教導學生在進行親密的性行為時,不管男女或者男男,都該使用安全套以保護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