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少子化」衝擊的台灣,不少大學院校為獲取經濟利益,放棄捍衛學術自由的立場;最近爆出的「一中承諾書」事件,只是剛剛揭開面紗而已。近年來,承諾書背後的兩岸研修生教育交流,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經濟利益往來,對於部分私立大學尤其如此。研修生需要自費赴台學習,不過遊玩性質居多,停留四個月左右即返回大陸,形同「大學觀光客」。金錢利益之下,台灣不少大學極力招收此類大陸學生。
作為大陸研修學生,想如何選課、參加什麼活動是個人的自由,台灣院校不應配合大陸的要求進行所謂承諾或審查。據我所知,用不着台灣院校干預審查選課與活動,普遍多數大陸學生自己就已經實現自我審查。而且,大陸研修生所選的課程,大陸高校若不認可,則可能無法回校後互換學分。
其實,台灣院校聲明學術自由的原則,確認大陸學生自己有選課自由即可,越過底線,對大陸方面「承諾」、「配合」,排除特定的課程,顯然違背台灣社會的民主常識。難道學術自由與民主也是一種特權,不同的學生群體需要區別對待?大陸研修生若按「承諾書」辦事,將有淪為大學校園內「二等公民」之嫌。而價值觀的雙重標準與人權的退步,正是聲稱簽署承諾書對兩岸交流沒有實際影響的人士所未曾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