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讀者來函:《夾邊溝祭事》,在重現過去裏爭奪未來

反右運動已過去六十年,向極權政治下的血案要求清算,尋求轉型正義,還待何時?

2月25日,週六,《夾邊溝祭事》在香港首映,一手負責調查、導演、拍攝的中山大學退休教授艾曉明老師卻被困廣州,無法親自到場。放映場地很小,有人在外面等上幾個小時,等裏面有人離開,騰出座位,才能進去,有些人則白白等到完場。

這幾百個小時的素材,艾曉明導演應該很是珍惜,才會在最新放映的剪輯版裏又將片長從原來的六小時十五分鐘加到近七小時。放映後和人聊起,有人說:作者對待自己的作品總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般,不捨得多刪一點,因為素材裏都是自己的回憶心血,如果能交給別人剪輯,夾邊溝的歷史呈現或能更富藝術性、故事性。但或許在艾曉明導演看來,正因為夾邊溝這個題材如此沉重,不適合故事性太強的剪輯,甚至於過多的鏡頭語言設計,也毫無必要。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太殘忍和慘烈的故事,就這樣安靜地拍攝那些倖存的老人說話,把鏡頭對準農場與沙地,已經讓人不忍直視。真實的荒謬和傷痛,讓人在黑暗中被壓得喘不過氣,心臟被捏碎一般痛苦。

《夾邊溝祭事》裏多為對當年夾邊溝反右勞改營的倖存者或者遇難者後代的採訪,用他們的講述組成一條明晰的往事時間線。鏡頭裏倖存右派和遇難者後代都已垂垂老去,他們生命中那些青春而黑暗的歲月,如今通過他們年輕時的照片、信件,伴著滄桑的講述,在屏幕裏重新構築關於那個瘋狂時代的稀有記憶和見證。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