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从《Moonlight》开始,非裔美国人的故事换了一种讲法

为什么《Moonlight》获得好评不是因为“黑人”和 LGBT 主题?我们或许不应该这样粗暴地为其归类。

解释 《Moonlight》 为何受欧美所有观影群体好评,这有马后炮之嫌,不如罢了。倒可以借此机会谈谈那些对 《Moonlight》 并不公允的批评,或从批评开始,讲讲 《Moonlight》 到底怎样不同。

我反对目前大部分说这部电影政治正确的观点,也否认相应族群会因为认同感盲目追捧这部电影。这可以先从美国2015至2016年非裔文化作品的集体主流失语开头。《12 Years a Slave》的成功,既是突破,也是诅咒。因为这部豪华制作的电影在非裔题材的深度的确毫无寸进,它延续了非裔严肃影像题材在主流层面的一贯价值观和重点,不可忽视的历史潮流,画面锋利的群体矛盾。

这是非裔题材长久以来的固定路数。本身也和非裔的平权历史及阶层困境有关。非裔群体面临的歧视和打压,曾常见又有普遍性。他们行成了特别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进而衍生出许多所谓的“默契”。在过往的影视作品里,演员的台词和动作,价值观和生活环境都加深和强调了那种“默契”。抱怨和玩笑的语调,日常或非常的困境,其他群体对非裔的印象变得单一,刻板,另一边,这些内容也反过来影响了非裔群体本身的表达和举止。它与港产片近年来的粗口对白相似,一边让人以为粗口真的是广东话里不可隔离的部分,另一边也有广东人真的越来越频繁运用粗口,变成主流文艺对真实的反噬。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