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譚宏澤:網約單車的戰國時代,踫上中國式管控

互聯網單車的趨勢所代表的,是市場力量向傳統政府固有領地鬥智鬥勇般的蠶食與刺探。

「摩拜單車」、「ofo單車」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紛紛獲得過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圖為在安徽安慶的ofo共享單車。
「摩拜單車」、「ofo單車」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紛紛獲得過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圖為在安徽安慶的ofo共享單車。攝:銘歡/Imagine China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網約單車」這個新鮮事物,一下子在中國火了起來。先是「摩拜單車」、「ofo單車」等配合手機APP,提供無樁式(不需要特定停放區的)公共單車租賃服務的公司撥地而起,不到一年內,紛紛獲得過億美元的資金支持。接着是「小鳴」、「優拜」等後隨者勢如破竹,也實現了數千萬到過億人民幣的融資。

而在這些新興服務以外,一些老牌的單車企業,如上海「永久」自行車,以及傳統公共單車企業,也紛紛提刀,力圖分一杯肥美肉羹。例如2016年12月,有76年歷史的上海永久自行車與「優拜單車」攜手入局,計劃在2017年投放10至20萬部網約單車。同樣,以有樁式傳統公共單車為主業,在全國210個市縣有公共單車業務的「永安行」,也在十一月宣布入局網約車,宣布將在成都投放10萬輛無樁單車。一時間,網約單車市場刀光劍影,硝煙瀰漫,天昏地暗。

然而,對網約單車的報導和評論,多集中在這種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卻鮮少有人關注:這股趨勢所代表的,是市場力量向傳統政府固有領地鬥智鬥勇般的蠶食與刺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