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初,即只是兩個月前,特首選舉委員會(選委會)仍未產生,特首梁振英仍然磨刀霍霍,為參選連任部署。他的主要支持者,包括其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便持續在報章發文批評港大民意調查的結果有政治目的,又批評當時由不同媒介所做的疑似特首參選人支持度評分;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則仍然在《明報》發文,警告曾俊華不可以「衝燈」(在中央未批准前宣布選特首)。
然而,就在選委會委員選舉的前夕,梁振英突然宣布放棄競逐連任。選擇在那個關鍵時刻突然宣布,很明顯是很短時間之內作出的決定。這些跡象可以說明,北京當時是審視了選委會的選舉形勢,認為在泛民主派真的有機會爭取三百人入局的情況下,作出的對應行動。北京顯然是不希望看見選委會有太多民主派入局,降低北京在特首選舉中的操盤能力。
末代總督彭定康早已說過,「北京不是反對香港有選舉,只是要在選舉前知道結果」。在特首的選舉遊戲中,北京從來沒有放棄在幕後操盤。不過,特首起碼要在既有的選舉制度,透過那個被形容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委會投票選出,作為其符合眾望的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