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中國特色的「道路自信」,是怎樣煉成的?

自帶稱頌光暈的口號,正逐漸演變為滲透在各個領域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準則。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與『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西方錯誤思潮劃清界限」……在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5年後,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的上述言論掀起了學界和公眾的批駁聲浪。

周強此類與西方劃界、強調中國特色的「自信」式話語,與中共提出的「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出一轍。探索其源頭和流變可知,這些自帶稱頌光暈的口號,正逐漸演變為滲透在各個領域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準則。

改革開放初:「道路」是「中國特色」

「道路自信」並非是近年新創,它的本質還是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時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歷了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凋敝的初期,加上文革時期極端左傾的重創,80年代的中國再次站在變革的風口浪尖,又一次「睜眼看世界」,觀察南斯拉夫、匈牙利、「亞洲四小龍」、日本再到西歐和美國的模式,為僵化的社會主義經濟借鑑可以造血的經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