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曾被前政務司長許仕仁稱為「好打得」(處理具爭議政策手法強硬),但自選戰開始便陷入不少爭議之中:首先是被媒體報導不懂用「八達通」入閘搭港鐵、不知便利店沒有廁紙賣、新年施捨500元予內地「專業乞丐」、向漁農界拜票時說自己喜歡食新鮮雞,被指漠視正在研究中的本地活家禽業未來路向顧問報告。有評論指林鄭之所以「離地」,是為官多年之故。其實,她由好打得的官僚變成中產眼中動輒得咎的離地政客,當中走過的路,就是香港近廿年的政治變遷。林鄭月娥的處境,其實也反映在同是政務官出身的曾俊華及葉劉淑儀身上,大家只是程度上有差異而已。
離地精英的政治基礎
專硏香港管治精英的學者劉兆佳認為,二戰後的香港是一個「低度整合的政治社會系統」,政府與社會實行一種「邊界政治」,彼此維持有限的聯繫與交往。政府一方面奉行「積極不干預」的小政府策略,另一方面亦試圖遏抑社會上的政治力量,強化民眾的政治冷感。
當時的香港是「難民社會」,主要由逃避大陸政治動盪局勢、追求安定富足的家庭所組成。這些家庭之間缺乏強大的中介組織(如工會、居民組織等公民社會組織)聯繫,因而缺乏社會動員能力。因此,當時的港人面對許多在都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會透過家人和親戚的網絡籌集資源解決,劉將之稱為「功利家庭主義」。因着這種「社會吸納政治」的社會生態,香港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才能保持政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