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治國的定海神針,是河水的上游。上游無水,則下游乾涸,百業蕭條;上游氾濫,則下游決堤,泡沫醞釀。美元是世界貨幣體系的珠穆朗瑪峰,當珠峰在金融海嘯後冰崩雪塌,導致全球資金氾濫,就有建立新防水堤的需要。人民幣10月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又稱入籃),要從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角度解讀才可明白。
不少論者以為,人民幣「入籃」對人民幣國際化僅具象徵意義而已。他們的主要理據是,SDR 只是 IMF 對內使用的參考籃子,對外根本不能無風起浪。最終人民幣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還是要像籃內的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一樣,腳踏實地推行自由兌換,不能速成。
這種看法是捉錯用神。貨幣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便在國際結算銀行撰文,抨擊現有貨幣體系有「根本軟肋」,痛陳有中央銀行為刺激國內經濟而不顧「國際責任」,矛頭直指實行量化寬鬆的美國聯邦儲備局。周小川開的藥方,是令 SDR 成為「超主權儲備貨幣」(super-sovereign reserve currency),處理國際結算及大宗商品定價。由於SDR 的「水庫」將是按照中英美歐日共同監督,如此再沒有單一國家可以自私量寬洩洪,以致令其他國家產生經濟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