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當世界海運業步入寒冬,政府該救業者嗎?

紓困政策讓我們看到政府角色的矛盾。它是產業秩序的維護者或輸不起的玩家?無論哪個角色沒做好,最大輸家都是人民。

今年8月底,韓國最大、全球第7大航運公司韓進海運,聲請破產保護,丟出第一枚震撼彈。那一天,台灣陽明海運的辦公室,全球客戶的電話蜂擁而至,董事長謝志堅召開緊急會議,調動中國、新加坡等地的空貨櫃及加班船,協助客戶解決問題。陽明是韓進所屬的「國際航商聯盟」的成員之一。

「感覺就像雷曼兄弟倒閉,整個供應鏈大亂,」一位陽明員工說。2008年的金融海嘯始自雷曼倒閉,接着一家家大型金融機構陸續出現財務危機。這一次的全球航運海嘯,誰是下一張骨牌?

航運業的軍備競賽

11月16日,行政院在一日之內火速核定交通部提出的「海運業紓困方案」,專案備妥600億元(約144億港幣/18.7億美元/128億人民幣)銀彈,供業者申請貸款。符合申貸條件的只有陽明、長榮海、四維航3家,他們今年前3季虧損分別為130億元、55億元和近8億元。顯然陽明最為需錢孔急,同業私下稱這紓困案是「為陽明量身訂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