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當我們看病、坐車、買零食的紀錄,都成了「大數據交易所」的商品……

法令、技術的到位,加上數據資源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數據銀行」的理念終將成真,數據可以像個人資產一般的管理。

中國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日前刷新了一個新紀錄,一家山東的生物科技公司買下了全球醫藥研發專利大數據分析資料,訂單成交金額為1600萬人民幣(約1818萬港幣 /235萬美元/ 7569萬台幣),立下了大數據交易單筆最高金額的里程碑。

在中國「十三五綱要」中將「大數據交易產業」明列為「省級研究議題」,它處於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高地上。政策一出,各省紛紛群起效應,10餘個大數據交易所在政府力量介入下成立,光是北京就有6家大數據交易中心,但除了 2015年4月成立的「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外,其他大數據交易所目前實質的數據交易量大都屈指可數。

是什麼原因讓地處偏遠的貴陽大數據交易所一枝獨秀?除了中國國家資源的傾注以外,主要原因是它的股東包含了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中國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另外華為、海爾、泰康人壽、神州數碼等公司都名列企業會員。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