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包淳亮:告別棋子,杜特地與洪秀柱的抉擇

在這個快速轉變的時代,美國愈來愈可能「和台灣說再見」的時代,政治家承擔著審時度勢的更大責任。

台灣不是一個小地方;無論從人口、土地,特別是經濟規模而言,台灣都堪稱中等國家,排名就算不是世界前列,也是中段班以上。許多人因此說,台灣沒有被承認為國家,是一個天大的不公。抱持這種情緒的台灣人,大概對11月初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藉「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拜會習近平,不免嗤之以鼻,覺得是去「叩頭」。

情緒決定了個人的觀察角度。例如,台灣卡在這個不被承認的現狀,是因為世界第一強國美國,與從許多角度來說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國,並可能將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中國之間,由於國共內戰、「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冷戰,乃至於純粹的地緣政治衝突而產生的碰撞,以及在美蘇中三角關係的盤算中,拉中抗蘇的美國利益需求,所得到的妥協。既然牽扯到兩個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台灣的國際地位,自然很難由自己說了算。

冷戰結束後,由於拉中抗蘇的利益消失,美國對台灣的外交待遇緩慢提高的;李登輝總統與陳水扁總統上任初期,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相對自在。當時縱然曾發生台海飛彈危機,但事實上大陸不具備侵台能力,施洋薩沙等大陸軍事觀察家也在廿年後回顧此事,指出大陸當時「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是911事件後,小布希政府將美國的龐大力量對準了伊斯蘭恐怖主義,讓中國有機會快速崛起,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政府也重新被美國所冷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